騷體 -中国文化史辞典
也稱“楚辭體”。楚辭是公元前四世紀在我國南方楚國出現的一種新文體,它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代表作是《離騷》,故稱“騷體”。魯迅在《沉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騷體”及其影響:“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後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騷體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句式,構思奇巧,富於浪漫和抒情氣息,文采華麗,句子長短錯落,特別是普遍運用“兮”字調整音節,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西漢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以及他們的模擬者的作品,合編為《楚辭》一書。東漢王逸又給此書作了注,叫《楚辭章句》。
騷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騷體ㄙㄠ ㄊㄧˇsāo tǐ屈原作〈離騷〉,抒寫其憂鬱,後人紛然效仿而作,因稱此類辭賦為「騷體」。大抵文句鋪張綿衍,好用兮字以襯音節,為辭賦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