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簪-全唐诗宋词元曲典故辞典
遗簪
【出典】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第十三章:“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 ‘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 ‘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 ‘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史记》卷一二六《淳于髡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释义】 上古有女子因丢失蓍草做的簪子而哀哭,原因是“不忘故”。后用“遗簪”作为怀旧之典。又,淳于髡描绘酒后失态有“遗簪”、“堕珥”语,后人亦用“遗簪”字面咏女子失落头饰。
【例句】 ①一片笙箫何处,花阴定有遗簪。(毛滂《清平乐·元夕》663)这里用“遗簪”描述元宵之夜女子忘情欢乐,连丢失头饰都不觉的情状。②晨光渐渐收寒气,昨夜遗簪犹在地。(莫将《木兰花·晨景》894)这里将夜晚谢落在地的梅花比拟为女子的遗簪。③国香流落恨,正冰铺翠薄,谁念遗簪。(周密《夷则商国香慢·赋子固凌波图》3290)这里睹旧物而思故人,无限怀念坚持民族气节而隐遁深山的赵孟坚(子固),因以“遗簪”喻指《凌波图》,并暗喻南宋的遗民们。④明日问、红巾青鸟,苍苔自拾遗簪。(彭元逊《汉宫春·元夕》3313)这里字面上用“遗簪”指元夕妇女游乐时丢失的首饰,实则暗寓南宋遗民的怀旧之情。⑤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张炎《绿意》[碧圆自洁] 3503)这里用“遗簪”喻荷,实暗含亡国伤感,以“遗簪”隐指南宋遗民,包括作者自己。
遗簪-汉语大词典
遗簪1.指失落的簪子。
●《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引刘邦彦《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钿。”
●清钱谦益《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挂冠情比旧遗簪。”
2.孔子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
●事见《韩诗外传》卷九。
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李峤《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簪,礼缛追赙,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朱放《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
●明冯梦龙《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王夫之《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怅惘遗簪。”
参见“遗簪坠屦”。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袁桷《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