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詞派 -中国文化史辞典
清代主要詞派之一。該派因創始人張惠言等常州人而得名。張惠言選輯《詞選》,強調比興寄托,主張“意內而言外,從者甚眾,幾乎壓倒浙西詞派,從此兩派分庭抗禮。常州詞派在清中葉以後勢力尤大,影響及於清末民初。其主要成員有張琦、董士錫、惲敬、周濟等。到了晚清,譚獻、王鵬運、況周頤、朱孝臧等人成為該派主將。該派是以浙西詞派的反對派的面目出現的。針對浙西詞派寄興不高、格調日弱的弊病,他們高唱比興含蓄,推崇北宋詞人,尤其推尊周邦彥。強調詞的社會作用,要求詞能“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立論與浙派明顯不同。周濟是常州詞派重要的詞論家,他發揮張惠言的理論,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寄托的具體內容:“感慨所寄,不過盛衰”,他不贊成只抒發個人的“離別懷思”、“感士不遇”,以致“陳陳相因”。他還提出初學詞要講求寄情托意,否則不能深入;然而“既成格調”之後,又不能刻意寄托、泥於寄托,而應自由地抒發真情實感,不露寄托痕跡,使讀者引起廣泛聯想,見仁見智。這就把傳統詩論中的“不即不離”、“不粘不脫”深化了一步。清末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是該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常州詞派的作品與其詞論一樣,比較重視思想內容,重視作家的真實感情,藝術表現上重視含蓄委婉,意味雋永,比起浙西詞派側重形式、一味標舉“清空”“醇雅”來,自然要高出一籌。但由於過分強調了比興寄托,不少詞作意思隱晦艱深,在評論作品時,有時穿鑿附會地去發掘古人詞中的“微言大義”,顯得迂腐可笑。
常州詞派-辞源3
【常州詞派】清代由 常州 張惠言所開創的詞學流派。清 張德瀛 詞徵六:“本朝詞亦有三變。…… 茗柯開山采銅,創 常州一派,又得 惲子居 李申耆諸人以衍其緒,此三變也。”嘉慶二年,張惠言與其弟 張琦編 詞選(又名 宛陵詞選),推尊詞體,以爲意内言外謂之詞,提倡比興寄託,推崇 溫庭筠深美閎約的詞風。其 茗柯詞亦幽約怨悱。然其説詞喜抉發微言大義,不免有比附之嫌。張惠言之同調有 董士錫 惲敬 李兆洛 陸繼輅 金式玉等,而尤以 周濟編撰 詞辨 宋四家詞選,推明 張氏之旨,擴而大之,在理論上貢獻爲大。此派影響深遠,近代 譚獻 王鵬運 朱孝臧 況周頤四家,皆其後勁。參見“張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