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婆羅門ㄆㄛˊ ㄌㄨㄛˊ ㄇㄣˊpó luó mén①印度的貴族。②詞牌名。本為唐大曲,曲調乃從大曲摘遍而來。詞為雙調,七十六字,九平韻。也稱為「婆羅門引」。③梵語音譯,義譯為「淨行」、「淨裔」。印度早期社會,凡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級。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後裔,世襲祭司,事奉大梵天,專修淨行,掌握神權;後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四》:「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婆羅門-辞源3
【婆羅門】梵語。意譯“淨行”、“淨裔”。印度早期奴隸制時代四箇種姓中的最高級,自稱梵天後裔,世襲祭司貴族。其下爲刹帝利(軍事貴族)、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和首陀羅(奴隸)。婆羅門掌握神權,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因此,古 印度也稱爲 婆羅門國。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二:“印度種姓,族類羣分,而婆羅門特爲清貴;從其雅姓,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别,總謂 婆羅門國焉。”參閲 翻譯名義集二 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