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逕庭-中華語文大辭典
大相逕庭大相径庭ㄉㄚˋ ㄒ丨ㄤ ㄐ丨ㄥˋ ㄊ丨ㄥˊdàxiānɡ-jìnɡtínɡ原指從門外小路到門內庭院還有一段距離。後用於比喻兩者截然不同,相差甚遠。也作「大相徑庭」。[例]他的審美觀與我~|對照合約內容與他的實際作為,兩者~。
大相逕庭-辞源3
【大相逕庭】莊子 逍遥遊:“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釋文引 李頤:“逕庭,謂激過也。”唐 成玄英 疏:“逕庭,猶過差,亦是直往不顧之貌也。”一説逕,指門外的路;庭,指家裏的院子,比喻二者相距甚遠。見 清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説。後稱彼此大異或矛盾很大爲“大相逕庭”,本此。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説二五 詩二:“南宋 陳ॳѩ 陸放翁……諸人之詩,雖則尖新太露圭角,乏渾厚之氣,然能鋪寫情景,不專事綺繢,其與但爲風雲月露之形者大相徑庭,終在 元人之上。”徑,同“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