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中華語文大辭典
南戲南戏ㄋㄢˊ ㄒ丨ˋnánxì宋、元時期流行於南方的戲曲。源於浙江溫州,音樂主要為南曲,由宋詞、宋雜劇和里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是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對明、清兩代的戲曲影響頗大。
南戲 -中国文化史辞典
亦名“戲文”。是以南曲演唱,綜合宋雜劇、宋人詞曲及裏巷歌謠發展而成的南方戲曲形式,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戲曲藝術,號稱中國戲劇之祖。明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明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或雲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南戲大約最早於宣和間誕生於浙江溫州,南渡前後盛行於浙南,宋末由太學生黃可道引進於都城,於是就在江浙兩省流行。其間經宋宗室趙閎夫榜禁,一度沉寂。宋亡元興,雜劇南移,南戲遂零落無聞。南戲承宋雜劇演出體制,不分出,分出標目是後人加的,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妓樂”:“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即“家門大意”後由生或旦當場的同名劇上下分兩段,如明成化本《白兔記》,直至清傳奇仍保持這一體制,如《桃花扇》。南戲舞台生、旦、淨、末、醜各色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