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中華語文大辭典
十二時十二时ㄕˊ ㄦˋ ㄕˊshí’èrshí1.十二個時辰;一整天。古人分一天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為十二時。[例]鳥道一千里,猿啼~。2.詞牌名。雙調或三段,有平韻、仄韻兩調四體。也作「十二時慢」。
十二時-辞源3
【十二時】漢 太初改朔之後,分一日夜爲十二時,以干支爲紀。左傳 昭五年“故有十時”晉 杜預 注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時段名目,雖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時。宋 黃庭堅 山谷外集六 思親汝州作詩:“五更歸夢三百里,一日思親十二時。”參閲 清 趙翼 陔餘叢考三四 一日十二時始於漢。後世又分十二時爲二十四時,如子時分子初、子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