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再接再厲㊣ㄗㄞˋ ㄐㄧㄝ ㄗㄞˋ ㄌㄧˋzài jiē zài lì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奮起直追一蹶不振一蹶不振、打退堂鼓打退堂鼓、灰心喪氣、裹足不前裹足不前再接再礪再接再礪釋義「再接再厲」之「厲」,典源作「礪」,音義同。本謂公雞相鬥,再次交戰前都要先把嘴磨利。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語本唐・韓愈等〈鬥雞聯句〉。△「再接再捷」典源唐・韓愈等〈鬥雞聯句〉詩(據《全唐詩・卷七九一・聯句四・韓愈》引)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愈。……知雄欣動顏,怯負愁看賄。爭觀雲填道,助叫波翻海愈。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①再礪②乃③郊。注①接:交戰。②礪:磨利。通作「厲」。③乃:猶然。語助詞,無義。典故「再接再厲」原作「再接再礪」。聯句是舊時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輪流各作一句詩,相聯成篇,多用於上層飲宴或朋友間的酬答,是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相傳起於漢武帝與群臣所賦的〈柏梁臺〉詩。這首〈鬥雞聯句〉是由韓愈和孟郊合力完成,描述兩隻雞相鬥時的情景。其中「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兩句,是說當雞鬥到筋疲力竭時,朝牠噴一點水就會清醒過來,再度接戰前都會再次將嘴磨利,然後奮戰不已。「再接再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書證①明・婁堅〈祭曹周翰文〉:「鳴呼!歲行在子,君試京兆,再接再厲。」②《甘肅通志・卷四九・藝文》引唐龍〈紅石峽歌〉:「出入不避豺狼鋒,健兒鼓行一當百。猛將橫槊氣如虹,再接再厲敵膽落。」③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西人跑馬,所以賭勝負也。……載馳載驅,再接再厲,各奏爾技,聿觀厥成。」④清・劉坤一〈稟兩省部院〉書:「殺賊先鋒二百餘人,賊卻而復前,我勇再接再厲,賊遂披靡。」用法義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類用在「努力不懈」的表述上。例①我們絕不怕失敗,再接再厲,越挫越勇。②我們將再接再厲,製作更精采的節目,答謝大家。③我軍攻下這個據點,立刻再接再厲,向下一個目標挺進。④前途固然多艱,但我們要再接再厲,去爭取更大的勝利。⑤產品一打入國內市場後,他們就再接再厲,向海外進軍。⑥希望他得獎後不要驕傲自滿,再接再厲,創造更好的成績。⑦在大雨中,他們清除了附近的落石,決心再接再厲,把整條路修復。辨似辨厲,音ㄌㄧˋ,同「礪」,磨利。不可寫作「勵」。
再接再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再接再厲ㄗㄞˋ ㄐㄧㄝ ㄗㄞˋ ㄌㄧˋzài jiē zài lì不屈不撓不屈不撓、重張旗鼓重張旗鼓、勇往直前勇往直前每況愈下每況愈下、一蹶不振一蹶不振勇往奮進而不頓挫。如:「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厲,終於獲得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