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 -中国文化史辞典
武術拳種之一。關於它的產生:一說清康熙年間一雲遊道士傳於河北滄縣吳鍾(忠);一說傳自清代河南嶽山寺僧人張嶽山,故亦稱“嶽山八極”。此拳發勁可達四面八方,“八極”即取八方之意。八極拳先以河北滄縣為中心,後逐漸流傳開去。據《八極拳術述要》稱:八極拳初名“巴子拳”。“巴子”由“鈀子”演變而來,鈀子是一種農具,由於此拳出擊的拳型與鈀子的鐵爪相似,故名。(又稱為“虎爪拳”、“空心拳”)。“十字勁”、“纏絲勁”、“沉墜勁”是八極拳三種基本勁法。此拳特征是發勁剛猛,殺傷威力大。宜於近戰,一般亦傳授從遠處進攻的劈掛掌。練習動作要領為“熊步虎爪”、“鷹翅蛇腰”。八極拳的基本套路:小八極拳、大八極拳、六大開拳、八極連環拳。器械套路有六合大槍、八極劍。劈掛掌基本練法為摔、拍、劈、搶等,器械套路有劈掛單刀、劈掛雙刀。
八極拳-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八極拳ㄅㄚ ㄐㄧˊ ㄑㄩㄢˊbā jí quán一種拳術。發源於河北省滄縣。因該拳可把勁力發向四面八方,故稱為「八極拳」。此拳發功剛猛,打擊威力很大。因拳形與鈀子的鐵爪相似,故也稱為「鈀子拳」。其套路可分小八極拳、大八極拳、八極連環拳和六大開拳等。目前國軍所教習的莒拳,即由此拳改良而成。也稱為「巴子拳」、「鈀子拳」、「空心拳」、「虎爪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