僦櫃 -中国文化史辞典
唐代的典當。《資治通鑒·德宗建中三年四月》:“又括僦櫃質錢,凡蓄積錢帛粟麥者,皆借四分之一。”胡三省注:“民間以物質錢,異時贖出,於母錢(抵押所得的錢)之外,複還子錢(利息),謂之僦櫃。”後來對僦櫃有不同的名稱,元代叫作“解庫”、“解典鋪”、“解典庫”,明代叫作“當鋪”、“典鋪”、“解鋪”等。
僦櫃-辞源3
【僦櫃】唐代有櫃房,以收費代人保管金錢及貴重物品爲業。也稱僦櫃。唐人小説 霍小玉傳稱寄付舖,猶後世的保管庫。後又演變爲典當質錢的質庫(當舖)。兩者合稱僦質。舊唐書 德宗紀 建中三年:“少尹 韋禛又取僦櫃質庫法拷索之,纔及二百萬。”資治通鑑二二七 唐 建中三年:“又括僦櫃質錢。”注:“民間以物質錢,異時贖出,於母錢之外,復還子錢,謂之僦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