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銅幣名。圓形,方孔,有外廓,重五銖。錢上鑄有篆文“五銖”二字,故稱五銖錢。《漢書·武帝紀》元狩五年(前118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此後直至隋代七百多年間,各個朝代均有鑄造,但形制大小不盡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但舊五銖錢仍在民間繼續流通。錢身的輕重適宜是它在曆史上使用最久而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五銖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五銖錢ㄨˇ ㄓㄨ ㄑㄧㄢˊwǔ zhū qián一種古代錢幣。始鑄於漢武帝,重五銖,上有篆體「五銖」兩字,自漢迄隋,皆有冶鑄,大小不一。《漢書.卷六.武帝紀》:「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