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中国文化史辞典
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的總稱。我國古人把一周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分成二十四個等分,用來表示季節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它們分別命名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從立春開始,單數的叫做節氣,雙數的叫做中氣,或者說月初的叫節氣,後半月的叫中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曆法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獨特創造。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古人就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測定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往後又測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季節,逐步完善。漢武帝時期成書的《淮南子》,已經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名稱與順序和現在完全一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我國古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氣象變化規律的結果,它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每個月的節氣和中氣,上半年分別在三日至五日、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下半年在六日至八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相差不大。農曆因為閏月的關系,每年節氣的日期相差較大,閏月沒有中氣。長期以來,二十四節氣曾在我國的農牧業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還在農業生產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人們為了便於記憶,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二十四節氣ㄦˋ ㄕˊ ㄙˋ ㄐㄧㄝˊ ㄑㄧˋèr shí sì jié qì為古代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所劃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個節氣。對農耕步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稱為「二十四節」、「二十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