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ǐng
1、[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2、[
鼎力]dǐng lì
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多蒙~协助,无任感谢!
3、[
鼎盛]dǐng shèng
正当兴盛或强壮的时候。《汉书 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
4、[
鼎沸]dǐng fèi
鼎里的水沸腾 起来。形容人声喧嚣嘈杂。也比喻局势动荡。《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 例:人声~。四海~。
5、[
九鼎]jiǔ dǐng
1.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
2.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6、[
鼎鼎]dǐng dǐng
盛大:~ 大名。
7、[
问鼎]wèn dǐng
1.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中原。
2.比喻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的机会。
8、[
金鼎]jīn dǐng
1.黄金炊具。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宋 陈师道《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南朝 宋 鲍照《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唐 聂夷中《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唐 吕岩《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唐 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明 陆采《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夏 铸九牧之金鼎,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宋 曾巩《送沉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元 李献卿《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9、[
鼎立]dǐng lì
三方面力量相当,像鼎的三条腿一样峙立着。《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
10、[
汉鼎]hàn dǐng
汉 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 汉 代社稷。
11、[
鼎湖]dǐng hú
1.地名。古代传说 黄帝 在 鼎湖 乘龙升天。唐 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轩辕 皇帝初得仙,鼎湖 一去三千年。”明 夏完淳《北风行》:“鼎湖 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
2.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 乔山 虽掩,鼎湖之灵可祠。”清 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3.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清 孔尚任《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柳亚子《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赤县重开新日月,鼎湖遗恨旧风雷。”
4.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武帝 广开 上林,南至 宜春 鼎湖。”李善 注引 晋灼 曰:“鼎湖宫,《黄图》以为在 蓝田。”《汉书·扬雄传》作“鼎胡”。《三辅黄图·甘泉宫》:“鼎湖宫,在 湖城县 界…… 汉武帝 於此建宫。”
12、[
宝鼎]bǎo dǐng
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大盂鼎》:“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明 宋讷《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清 陈维崧《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程善之《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13、[
鼎新]dǐng xīn
革新:革故~。
14、[
龙鼎]lóng dǐng
1.以龙为饰之鼎。南朝 梁 刘潜《谢鄱阳王赐钵启》:“珍穷货贡,製极范金,用贵宝樽,文包龙鼎。”唐 王维《为画人谢赐表》:“髮衝鶡冠,力举龙鼎。”赵殿成 笺注:“张载《榷论》:‘孱夫与 乌获 讼力,非龙文赤鼎无以明之。’”清 方文《偕周兼三潘江如游焦山》诗:“龙鼎自 周 年更远,隺铭疑 晋 字何工。”
2.《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后因以“龙鼎”为帝王崩殂之典。《旧唐书·穆宗纪论》:“元和 之政,几致昇平。鴟梟方革於好音,龙鼎俄伤於短祚。”清 丘逢甲《将之南洋留别亲友》诗之五:“虚无龙鼎讹 黄帝,郑重麟书拜素王。”
15、[
三鼎]sān dǐng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16、[
文鼎]wén dǐng
刻镂花纹的鼎。
17、[
鼎足]dǐng zú
鼎有三条腿,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通“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18、[
鼎革]dǐng gé
鼎新革故(采取新的,去掉旧的)。旧多指改朝换代。
19、[
鼎铭]dǐng míng
鼎上铸刻的铭文。《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唐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明 张凤翼《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20、[
鼎炉]dǐng lú
1.亦作“鼎鑪”。
2.指鼎形香炉。
21、[
鼎昌]dǐng chāng
盛大;昌盛。
22、[
鼎峙]dǐng zhì
三方对立。鼎有三足,故名。《晋书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 峙(zhì)。
23、[
鼎卦]dǐng guà
《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五十卦,代号是3:5,主卦是3卦巽卦,阳数是3;客卦是5卦离卦,阳数是5。异卦相叠。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
24、[
鼎建]dǐng jiàn
犹营建。明 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庙议献谄不用》:“嘉靖 中,太庙被灾,寻即鼎建。”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万历 ﹞二十六年,鼎建 乾清、坤寧 两宫,勅先监矩总督工程。”
25、[
鼎雉]dǐng zhì
《书·高宗肜日》:“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26、[
鼎气]dǐng qì
《史记·封禅书》:“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从行,上荐之。至 中山,......有黄云盖焉。”后因以“鼎气”指鼎所在上空的云气,为国运昌隆的吉祥之兆。
27、[
鼎重]dǐng zhòng
1.指国家重任。汉 蔡邕《司空杨秉碑》:“沙汰海内,料简贞实,抽援表达,与之同兰芳,任鼎重。”
2.敬辞。谓请您大力帮忙(表示请托时用)。明 鹿善继《与齐群玉张凤图书》:“仰藉年兄鼎重,先达於 李老公祖。”明 鹿善继《与张溶吾书》:“本县念其素修,欲为申请,仰乞鼎重於太尊老公祖前,稍一斡旋,但得申至学臺,或可望留一綫。”
28、[
下鼎]xià dǐng
同“下碇”。
29、[
鼎鬲]dǐng gé
鼎与鬲。泛指煮器。
30、[
鼎祚]dǐng zuò
国祚,国运。
31、[
馋鼎]chán dǐng
“谗鼎”之形误。
32、[
鼎馈]dǐng kuì
列鼎进食。谓进食丰盛。
33、[
司鼎]sī dǐng
官名。光禄勋的别称。光禄勋,秦 为郎中令,汉武帝 时改此名。职权较广。
34、[
卜鼎]bǔ dǐng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35、[
延鼎]yán dǐng
倒覆的鼎。
36、[
鼎右]dǐng yòu
犹鼎司。
37、[
铸鼎]zhù dǐng
1.见“铸鼎象物”。
2.指 黄帝 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唐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 荆山 前。”明 张居正《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唐 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38、[
鼎趾]dǐng zhǐ
鼎之三足。
39、[
燃鼎]rán dǐng
谓烧锅做饭。
40、[
鼎轘]dǐng huàn
指鼎烹和车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