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華語文大辭典
動动ㄉㄨㄥˋdònɡ1.改變位置或狀態(與「靜」相對)。[例]移~|別亂~|風吹草~。2.使用;運用。[例]~筆|~腦筋|~心思。3.開始做。[例]~身|~工|~土。4.動作;行動。[例]舉~|伺機而~。5.思想、情感等有變化。[例]~心|~情|~人心弦|無~於衷。6.往往;每每。[例]~輒。7.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例]拉~|搬不~。8.姓。
動-中華大字典
1、動讀音:杜孔切,同上聲,董韻。釋文:
❶作也。見《說文》。
❷震也。《易无妄》:~而健。
❸發也。《易繫辭》:效天下之~者也。
❹生也。《呂覽音律》:草木繁~。
❺蘇也。《呂覽開春》:則蟄蟲~矣。
❻感也。《淮南說山》:同氣相~。
❼行也。《易繫辭》:變~不居。
❽移也。《呂覽論威》:物莫之能~。
❾搖也。《楚辭抽思》:悲夫秋風之~容兮。
❿變也。《呂覽知士》:宣王太息。~於顏色。
⓫驚也。《文選宋玉賦》:使人心~。
⓬化也。《淮南覽冥》:陰陽同氣相~也。
⓭惑也。《淮南精神》:不隨物而~。
⓮爭也。《呂覽首時》:~不可禁。
⓯常也。每也。〔韓愈文〕:往來~皆經月。
⓰勞役之也。《論語子張》:~之斯和。
⓱~靜。是非也。《荀子正名》:以喩~靜之道也。
⓲~息。猶出處。〔文選謝元暉詩〕:~息無兼遂。
⓳~物。羽臝之屬。《周禮大司樂》:以作~物。
2、動讀音:覩孔切,音董,董韻。釋文:振~。拜也。見《周禮大祝》。《大夫注》:動讀爲董。書亦或作董。振董。以兩手相擊。《釋文》: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如鄭大夫之說。蓋古之遺法。〔今日本人禮神。猶行此拜〕。
3、動讀音:徒弄切,同去聲,送韻。釋文:凡物自~則上聲。彼不~而我~之則去聲。見《韻會》。
〔按正字通云。毛居正曰。祕書省校書式。諸書~字雖無音。揚雄傳。淸靜字本上聲。師古合韻音去聲。~靜之~亦可讀去聲。據毛說。動本有上去二聲。今物自~、人~物、竝讀去聲。舊注沿正韻、韻書。物自~則上聲。物不~而我~之則去聲。非也〕。
4、働釋文:日本字。吾國人通讀之若動。訓解不一。政法書所見者均。爲勤業勞力之義。經濟學稱勞~、爲生產三要素之一。又自~車之~。卽拆其字。謂乘人自動之意也。
5、勭讀音:徒東切,音童,東韻。釋文:成人也。見《集韻》。
6、勭讀音:杜孔切,童上聲,董韻。釋文:作也。見《類篇》。
7、㣫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
❶相迹也。見《說文》。《段注》:後迹與前迹相繼也。
〔按朱駿聲云。與踵畧同〕。
❷古動字。見玉篇〕。
8、嘯釋文:古動字。見《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