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中華語文大辭典
隳隳ㄏㄨㄟhuī〈書〉毀壞;損毀。[例]一夫作難而七廟~,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文選‧賈誼‧過秦論》)?
隳-汉语大词典
隳huī
ㄏㄨㄟ
〔《广韵》许规切,平支,晓。〕
亦作“隓”。
1.毁坏;废弃。
●《老子》:“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陆德明释文:“隳,毁也。”
●《吕氏春秋·必己》:“合则离,爱则隳。”
高诱注:“隳,废也。”
●宋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清河溢,隳城千丈。”
●明唐顺之《公移·牌》:“若一疏虞,是隳前功而招后罪也。”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一夫作难,七庙以隳。”
2.通“惰”。懈怠。
●《韩非子·八奸》:“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隳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隳、堕二字并与惰通。”
●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四十余年,或裨或专,攻牢保危,爵位已隮,既明且慎,终老无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