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中華語文大辭典
量1ㄌ丨ㄤˋliànɡ1.古代指斗、升一類測量容積的器具。[例]度~衡。2.指能容納或承受的限度。[例]氣~|雅~∣力~。3.指數量。[例]流~∣降水~∣肺活~。4.估計;權衡。[例]~力而行∣依法~刑∣不自~力。量2ㄌ丨ㄤˊliánɡ1.用器具測定事物的某種性質,如輕重、長短、大小等。[例]測~|~體重|~體溫|車載斗~。2.商酌;考慮。[例]商~|衡~|考~|思~。3.姓。
量-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263.【量】
一讀liáng。動詞,計算物體容積。莊子胠篋:“爲之鬥斛以量之。”
引申爲量長短。枚乘上書諫吳王:“石稱丈量,徑而寡失。”
二讀liàng。名詞。鬥斛之類的量器。論語堯曰:“謹權量。”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鐘。”
引申爲容積,分量。論語鄉黨:“唯酒無量,不及亂。”
又子張:“多見其不知量也。”又爲度量衡的規定。史記秦始皇本紀:“器械一量。”(甲胄戈矛之類的大小長短輕重都有統一規定。)
三讀liàng。才具,才華抱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又吳志周瑜傳注:“瑜雅量高致。”
又特指寬容人的限度,度量。晉書武帝紀:“帝宇量弘厚,容納讜正。”(讜dǎng:直言。)南史宋高帝紀:“上少有大量。”
四讀liàng。審察,揣度。孟子公孫丑上:“量敵而後進。”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而某不量敵寡眾。”今成語有“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