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中華語文大辭典
述述ㄕㄨˋshù1.敘述;陳述。[例]表~︱評~︱如上所~。2.姓。
述-漢語大字典
述
《説文》:“述,循也。从辵,术聲。䢤,籀文从秫。”
shù 《廣韻》食聿切,入術船。術部。
(1)遵循。《説文·辵部》:“述,循也。”《書·五子之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傳:“述,循也。”《禮記·中庸》:“父作之,子述之。”《漢書·藝文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顔師古注:“述,修也。言以堯舜為本始而遵修之。”
(2)申述;记叙。《儀禮·士喪禮》:“筮人許諾,不述命。”鄭玄注:“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清高其倬《碧雲寺》:“作詩述胸臆,以俟采風輶。”
(3)阐述前人成说。《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疏:“述者,傳於舊章也。”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後序》:“已正其音而猶遵元第,何也?曰:述也。”又泛指著述之作。《廣韻·術韻》:“述,著述。”《論衡·對作》:“五經之興,可謂作矣。太史公書、劉子政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後漢書·趙岐傳》:“岐多作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决録》傳於時。”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文章益妙,著述亦多。”
(4)古代的一种文体。《顔氏家訓·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誦,生於《詩》者也……”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述》:“按字書云:‘述,譔也,纂譔其人之言行以俟考也。’其文與狀同,不曰狀,而曰述,亦别名也。”
(5)通“鷸(yù)”。一种古代冠饰,以翠鸟羽制作。《續漢書·輿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筩為述,乘輿所常服。”王先謙集解:“錢氏據《前書·五行志》顔注:‘述即為鷸。’”又:“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記》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王先謙集解:“錢大昕曰:‘述,讀如聿。《詩》‘聿修厥德’,《漢書》引作‘述修’。《爾雅》:‘遹,自也。’孫炎云:‘遹,古述字。’聿與遹同,故鷸冠亦為述也。”
(6)姓。《廣韻·術韻》:“述,姓。《風俗通》云:‘魯大夫仲述之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