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北是什么意思

艺空字典 > 漠北的北是什么意思

漠北的北是什么意思


拼音:běi

释义:

组词

北风 北门 北极 败北 北货 北际 北冰洋 大西北 北极圈 北极星 北斗星 北部湾 北极熊 三战三北 南来北往 南征北战 南腔北调 南辕北辙 追奔逐北

北的拼音

běi

北的同音词

拼音为běi的汉字
拼音为bei的汉字

北的基础解释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2.打了败仗往回逃。

北的详细解释

〈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2.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动〉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3. 另见 bèi


1. 北 [běi]

北 [běi]

〈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2.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动〉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3. 另见 bèi


北的按字解释

北的词典解释

北-中華語文大辭典

北北ㄅㄟˇběi1.四個基本方向之一,早晨面朝太陽時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例]~方|~極|~國。2.在北方或從北方來的。[例]塞~|~風。3.古「背」字。本為二人相背的意思。今指失敗;敗逃。[例]敗~。4.姓。

北-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北 běi
❶bèi(背)。相背。
《尚書·舜典》:
庶績咸熙,分~三苗。(庶績咸熙:衆人功績都大。三苗:古部族名。)
❷北方。
《詩經·邶風·北門》:
出自~門,憂心殷殷。(殷殷:憂傷的樣子。)
❸打了敗仗往回跑。
《孫子兵法·軍争》:
佯~勿從。(敵人假裝逃跑,不能追趕。)
《史記·項羽本紀》: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

北的引证

北的成语故事

北的例句

北的成语接龙

北的组词

běi

1、[北方]běi fāng
1.方位词。北。 2.北部地区,在我国一般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
2、[北边]běi bian
1.(~儿)方位词。北。 2.北方
3、[北京]běi jīng
1.指 建康。即今 南京市。南朝 宋 都 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在今 江苏 镇江市。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唐 和 五代 的 唐、晋、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唐 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天心寄 北京。”《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今 河北 大名县。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6.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 7.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今 北京市),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见《金史·海陵纪》。 8.明 初指 开封府。即今 河南 开封市。《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开封 为 北京。” 9.明 永乐元年,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建 北京,即今 北京市。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今 江苏 南京市)迁都 顺天,改 北京 为 京师。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复改 京师 为 北京。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参见“北京市”。
4、[东北]dōng běi
1.方位词。东和北之间的方向。 2.(Dōngběi)指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5、[西北]xī běi
1.方位词。西和北之间的方向。 2.(Xīběi)指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6、[走南闯北]zǒu nán chuǎng běi
形容四处闯荡,到过许多地方。
7、[北极]běi jí
1.地轴的北端,北半球的顶点。 2.地球的北磁极,用N来表示。
8、[北面]běi miàn
也说北面儿。北边。
9、[河北]hé běi
1.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温,河 北地。”《淮南子·齐俗训》:“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江 南、河 北不能易其指,驰騖千里不能易其处。”《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将行,上书劝伐 河 北。”宋 王安石《河北民》诗:“河 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2.省名。别称 冀。省会 石家庄市。
10、[湖北]hú běi
中国中部的省,简称鄂。面积185897平方公里,人口5439万(1990),省会武汉。该省三面环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70%,中部、南部为平原。是中国重要的产棉省及淡水养殖省,是轻重工业综合发展的省,武钢及十堰的汽车制造厂为中国著名大企业。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汉水、京广、焦枝、枝柳、襄渝等河流、铁路通过该省。
11、[北部]běi bù
1.在某一明指或隐含的定向点以北的地区或国家。 2.泛指一地、一国的北方地区。
12、[南北]nán běi
1.南边和北边。 2.从南到北(指距离):这个水库~足有两千米。
13、[北路]běi lù
1.北方之路。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眷北路以兴思,看东山而怡目。” 2.泛指北方地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炒了几个鷄蛋,烙了几张饼,大家围着糊里糊涂吃了,就算一顿。这是北路风光如此。” 3.特指 新疆 北部地区。清 魏源《圣武记》卷四:“北路屯田二十三万八千六百餘亩,南路四万九千四百餘亩。”
14、[北上]běi shàng
我国古代以北为上,后来把去本地以北的某地叫北上(跟“南下”相对):近日将自广州~。
15、[华北]huá běi
指我国北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和内蒙古中部。
16、[江北]jiāng běi
1.长江下游以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靠近长江北岸的一带。 2.泛指长江以北。
17、[北斗]běi dǒu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和,除天权()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18、[北欧]běi ōu
指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和冰岛。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
19、[北宋]běi sòng
朝代,公元960—1127,自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起,到钦宗(赵桓)靖康二年止。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20、[北门]běi mén
1.北向的门。《诗·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窶且贫,莫知我艰。”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也。”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延安 北门外,王家坪 村边,站着许多威严的哨兵。” 2.喻指北部边防要地。《隋书·贺娄子干传》:“自公守北门,风尘不警。突厥 所献,还以赐公。”唐 翁绶《雨雪曲》:“一自塞垣无 李 蔡,何人为解北门忧。”明 何景明《点兵行》:“边头城堑谁营屯,遂使犬羊窥北门。” 3.唐 宋 学士院在禁中北门,因以为学士院的代称。宋 苏轼《上清储祥宫碑》:“臣以书命,待罪北门。记事之成,职也,然臣愚,不知宫之所以废兴,与凡材用之所从出,敢昧死请。”宋 岳珂《桯史·叶少蕴内制》:“石林 叶少藴 在北门,微闻当遂使为相,惧当视草,不能自免,出语沮之。” 4.指翰林学士。明 陈皋谟《环县城远眺》诗:“经略久寒 西夏 胆,安危深仗北门才。”参见“北门学士”。 5.指 唐 代禁军的北衙。《新唐书·兵志》:“及 贞观 初,太宗 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於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北门”之名由此。《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復 李氏 社稷,愿殿下蹔至 玄武门 以副众望。”胡三省 注:“南牙谓宰相,北门谓羽林诸将。” 6.《诗·邶风》篇名。序谓“《北门》,刺士不得志也”。后因用以喻士之不遇。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李弘度 常叹不被遇……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唐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斗酒满四筵,歌啸 宛溪 湄。君携 东山 妓,我咏《北门》诗。”明 陈宗之《汉道》诗:“寧无《北门》嘆,要自秉固穷。” 7.复姓。《左传》有 北门驷,《尸子》有 北门子,《庄子》有 北门成。见《通志·氏族三》。
21、[北平]běi píng
北京的曾称。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称北京。
22、[北纬]běi wěi
赤道以北的纬度或纬线。见〖纬度〗、
23、[北风]běi fēng
大平原上突然的强北风或得克萨斯以及墨西哥湾上和西加勒比海的同样的风。 3.一种强北风,尤指墨西哥或中美的。 4.西班牙的冬季北风。
24、[北洋]běi yáng
清末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25、[北漂]běi piāo
指从全国各地到北京工作、谋求发展而没有北京户籍的人。多为青年人,一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
26、[北国]běi guó
指我国的北部:~风光。
27、[北山]běi shān
1.泛指北面的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唐 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2.山名。即 北邙山。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使公卿皆从。”杜预 注:“北山,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延佇望城郭。”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 3.山名。即 钟山,又名 紫金山。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吕向 题解:“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清 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无才却荐 嵇。北山 休誚让,东观 岂攀躋。”
28、[北伐]běi fá
1.向北方进军征讨。《左传·僖公九年》:“齐侯 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 山戎,南伐 楚,西为此会也。”《南史·宋明帝纪》:“﹝ 沉攸之 ﹞率众北伐。”《三国演义》第四四回:“吾自离 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2.特指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革命战争。因这次战争从 广东 出师北伐,所以叫北伐战争。许地山《人非人》:“他想:她也是一个北伐进行中的革命女同志,虽然没有何等的资格和学识,却也当过好几个月战地委员会底什么秘书长一类的职务。”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脱颖自北伐,初胜 湘江 曲。秋风扫落叶,铁军声威立。”
29、[北疆]běi jiāng
1.北方边疆。 2.指新疆的北部。
30、[北魏]běi wèi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见〖南北朝〗。
31、[北非]běi fēi
指非洲北部地区。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
32、[古北]gǔ běi
见“古北口”。
33、[拱北]gǒng běi
犹拱辰。唐 戴叔伦《赠徐山人》诗:“针自指南天窅窅,星犹拱北夜漫漫。”唐 罗邺《春晚渡河有怀》诗:“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剑佩儼如林,齐倾拱北心。”
34、[北苑]běi yuàn
1.宫廷北面的皇室园林。 2.泛称皇室园林。 3.指南唐画家董源。 4.宋代名茶产地。 5.见“北苑茶”。
35、[北郊]běi jiāo
1.城北郊区。《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贼将 张晊 屯於北郊,秦贤 屯於 版桥,各有众数万。”秦牧《古战场春晓》:“在一九六一年春天降临之前,我来到 广州 北郊的 三元里 高地上盘桓。” 2.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周 制在北门外六里处,汉 制在北门外四里。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吕氏春秋·孟冬》:“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高诱 注:“六里之郊。”《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后汉书·祭祀志中》:“北郊在 雒阳 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北魏 刘芳《郊坛疏》:“《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於北郊’。卢植 云:‘北郊,六里郊也。’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六里。’……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
36、[北麓]běi lù
山北面的山脚。
37、[败北]bài běi
打败仗(“北”本来是二人相背的意思,因此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叫败北):身经百战,未尝~。客队决赛中以二比三~。
38、[北齐]běi qí
北朝之一,公元550—577,高洋所建。见〖南北朝〗。
39、[北关]běi guān
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北门。
40、[北道]běi dào
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自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大体经今新疆中部天山山脉和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在疏勒以西越过葱岭,通往今中亚各地。据《隋书·裴矩传》,自敦煌取道伊吾,大体经今新疆天山山脉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中亚和西亚。另据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还有一条自伊州经今天山山脉和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凌山,通往今中亚各地的路线。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北的近义词

北的反义词

běi

1、[]nán
1、[]nā
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2.指中国南方。
〔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无。

bèi

1、[]nán
1、[]nā
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2.指中国南方。
〔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无。

相关字词

北的反义词 北的近义词 北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北能组什么词
  • 北能组什么词语
  • 北可以组什么词
  • 北可以组什么词语
  • 北字可以组什么词
  • 北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北字能组什么词
  • 北字能组什么词语
  • 北字开头的成语
  • 北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