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中華語文大辭典
祀ㄙˋsì1.擺上供品,對祖先或神佛行禮,表示崇敬並祈求賜福免災。[例]~天︱~灶︱祭~|奉~。2.姓。
祀-漢語大字典
祀
《説文》:“祀,祭無已也。从示,巳聲。禩,祀或从異。”
sì 《廣韻》詳里切,上止邪。之部。
(1)祭,永久祭祀。《爾雅·釋詁下》:“祀,祭也。”《説文·示部》:“祀,祭無已也。”徐鍇繫傳:“《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清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案:祭無已,語簡未達。定公八年《公羊傳》解詁云:‘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疏云:‘見其相嗣不已,長久常然。’此蓋漢儒相傳之訓,謂子孫世祀不絶也。”《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左傳·文公二年》:“祀,國之大事也。”《禮記·祭法》:“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水滸全傳》第五回:“你却不知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
(2)特指祭祀天神。《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賈公彦疏:“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一说指祭祀地神。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二引《爾雅》:“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
(3)祭神的地方。《禮記·檀弓下》:“過墓則式,過祀則下。”孔穎達疏:“祀謂神位有屋樹者。”
(4)世;代。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固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絶於天下者矣。”又《為裴中丞上裴相破東平狀》:“然則布政明堂,勒功東嶽,光垂後祀,輝映前王。”
(5)商代称年为祀。《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邢昺疏引孫炎曰:“(祀)取四時祭祀一訖。”《玉篇·示部》:“祀,年也。”《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逸周書·柔武解》:“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逾千祀。”
(6)通“已(yǐ)”。止。《書·酒誥》:“朝夕曰:祀兹酒。”俞樾平議:“此祀字乃是已之假借字。”又《古書疑義舉例》卷一:“《酒誥》篇:‘朝夕曰:祀兹酒。’……祀字讀為已。《周易·損》:‘初九,已事遄往。’《釋文》曰:‘已,虞作祀。’是祀與已古字通也。已者,止也。已兹酒者,止此酒也。”
(7)姓。《萬姓統譜·紙韻》:“祀,見《姓苑》。本朝祀淵,洪武進士,舒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