寘-中華語文大辭典
寘置ㄓˋzhì1.〈書〉放置;安置。[例]將恐將懼,~予于懷(《詩經‧小雅‧谷風》)。2.〈書〉棄置;廢棄。[例]遂~姜氏于城潁(《左傳‧隱公元年》)。3.〈書〉遺留。[例]舜重之以明德,~德于遂(《左傳‧昭公八年》)。
寘-漢語大字典
寘
《説文新附》:“寘,置也。从宀,真聲。”
(一)zhì 《廣韻》支義切,去寘章。支部。
(1)安置;安放。《説文新附·宀部》:“寘,置也。”《洪武正韻·寘韻》:“寘,納之也,猶言安著也。”《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寘予于懷。”鄭玄箋:“寘,置也。置我於懷,言至親己也。”《新唐書·魏徵傳》:“帝美其書,録寘内府。”宋岳珂《桯史·南陔脱帽》:“中大人悦其韶秀,抱寘之膝。”
(2)废止;弃置。《廣韻·寘韻》:“寘,止也,廢也。”晋陶潛《祭從弟敬遠文》:“常願携手,寘彼衆議。”《新唐書·褚遂良傳》:“遂良誦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3)致,尽力。《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寘諸掌握。”李善注:“寘,致也。”唐許堯佐《柳氏傳》:“當遂永訣,願寘誠念。”
(二)tián 《〈漢書〉顔師古注》大千反。
通“窴(填)”。填塞。《漢書·溝洫志》:“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河。”顔師古注:“寘音大千反。”按:《史記·河渠書》作“窴”。《漢書·武五子傳》:“髮紛紛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顔師古注:“臣瓚曰:‘寘塞溝渠。’……寘,音徒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