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中華語文大辭典
語语1ㄩˇyǔ1.說話;談論。[例]低~︱細~︱絮~│默默不~。2.說的話;話語。[例]豪言壯~︱千言萬~。3.語言。[例]~系︱外~︱~法。4.代替語言用於示意的手勢或信號。[例]手~│燈~︱旗~︱啞~。5.指詩文或談話中的詞、短語或句子。[例]~病∣一~道破│~不驚人死不休。6.比喻鳥、蟲等鳴叫。[例]鶯啼燕~|鳥~花香。7.〈書〉特指俗語、諺語、成語或古書中的話。[例]~曰:「脣亡則齒寒。」(《穀梁傳‧僖公二年》)。8.★姓。語语2ㄩˋyù〈書〉告訴。[例]吾~女(我告訴你)。
語-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2.【語】
一動詞。談話。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詩:“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二讀yù。告訴。左傳隱西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論語陽貨:“居!吾語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詞。言論,話。論語季氏:“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四諺語,俗話。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後漢書黃瓊傳:“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
[辨]言,語。在古代漢語裏,“言”是自動地跟人說話,“語”則是指回答別人的問話,或是和人談論一件事情,兩者區別很清楚。如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鄭伯曰”,這是佚之狐主動向鄭伯進言,宣公二年的“歎而言曰”,是自動地慨歎,成公二年的“豈敢言病”,“言病”也是說自動說出自己受傷。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換成“語”。“言”“語”用作及物動詞時,分別更是明顯。“言”一般只能帶指事物的賓語(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談話的對方。“語”既能帶指事物的賓語,例如莊子在宥:“又奚足以語至道”,帶指人的賓語時,可以指稱談話的對方,例如論語陽貨:“吾語女”,還可以帶雙賓語,例如左傳隱西元年:“公語之故”,莊子在宥:“吾語女至道。”總之,“語”字的“告訴”這一意義,是“言”字所不具備的。“諺語”一義,更是“言”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