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漢語大字典
佞
《説文》:“佞,巧讇高材也。从女,信省。”段玉裁注:“小徐作仁聲,大徐作从信省。按:今音佞,乃定切,故徐鉉、張次立疑仁非聲。攷《晋語》:‘佞之見佞,果喪其田;詐之見詐,果喪其賂。’古音佞與田韻,則仁聲是也。”
nìng 《廣韻》乃定切,去徑泥。耕部。
(1)巧言善辩;谄谀。《説文·女部》:“佞,巧讇高材也。”徐灝注箋:“佞者巧慧之稱,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惡。”《書·吕刑》:“非佞折獄,惟良折獄。”孔傳:“非口才可以斷獄,惟平良可以斷獄。”《論語·公冶長》:“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惡之稱,但為佞有善惡耳。為善捷敏是善佞……為惡捷敏是惡佞。”《淮南子·覽冥》:“黜讒佞之端,息巧辯之説。”《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唐主性和柔,好文章,而喜人佞己,由是諂諛之臣多進用,政事日亂。”
(2)巧言谄媚的人。《莊子·胠篋》:“舍夫種種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隋書·五行志上》:“是時羣小用事,邪佞滿朝。”《古今小説·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
(3)有才智。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佞,德之稱也。”《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孔穎達疏:“服虔云:佞,才也。不才者,自謙之辭也。”《晏子春秋·内篇問上三》:“貴不凌賤,富不傲貧,功不遺罷,佞不吐愚。”张纯一校注:“俞云:佞者,有才辯之稱,故與愚相對。”
(4)伪诈;伪善。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佞,偽善曰佞。”《國語·晋語三》:“佞之見佞。”韋昭注:“偽善為佞。”《北史·陽尼傳附陽休之》:“佞哀詐泣,實非本懷。”
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佞人57ㄋㄧㄥˋnìng名①才、才能。常為自謙之詞。《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②善於花言巧語巴結的人。如:「奸佞」、「邪佞」。《喻世明言.卷四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動①巧言善辯、諂媚。如:「佞諂」。《史記.卷一二五.佞辛傳.韓嫣傳》:「嫣善騎射,善佞。」②迷惑、困惑。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立部伎〉:「奸聲入耳佞人心,侏儒飽飯夷齊餓。」③沉迷於、迷戀。如:「佞佛」。《晉書.卷七七.何充傳》:「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〇.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此則佞宋之癖,入於膏肓。」形善於巧辯奉承的。如:「佞人」、「佞臣」。《史記.卷四.周本紀》:「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