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中華語文大辭典
醮ㄐ丨ㄠˋjiào1.古人行冠禮、婚禮時長輩為晚輩斟酒的一種儀節。2.僧、道設壇祈福。[例]打~|建~。3.〈書〉(已婚)女子再嫁。[例]改~|逼~。
醮-辞源3
【醮】19画 1063·11.jiào ㄐㄧㄠˋ 子肖切,去,笑韻,精。宵部。㊀古代冠禮和婚禮中的一種ॳѥ֮儀節,尊者爲卑者酌酒而卑者毋須回敬。儀禮 士冠禮:“若不醴,則醮用酒。”注:“酌而無酬酢曰醮。”禮 昬義:“父親醮子而命之迎。”㊁女子再嫁稱再醮或改醮。北齊書 羊烈傳:“一門女不再醮。”隋書 李諤傳:“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參見“再醮②”。㊂祭祀。竹書紀年上:“(黃帝)遊于 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文選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亦指道士設壇祈禱。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 治家:“符書章醮,亦無祈焉。”㊃竭,盡。爾雅 釋水:“水醮曰厬。”注:“謂水醮盡。”荀子 禮論:“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嘗也。”注:“醮,盡也。”史記 禮書醮作“啐”,啐訓卒,亦盡之義。參閲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六 盡瘁以事。2.qiáo ㄑㄧㄠˊ 集韻慈焦切,平,宵韻,從。宵部。憔悴。通“䩌”、“顦”。集韻:“憔,憔悴。亦作‘醮’。”莊子 盜跖:“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釋文:“醮,李云,顦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