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漢語大字典
借
《説文》:“借,假也。从人,昔聲。”
jiè 《廣韻》子夜切,去禡精。又資昔切。魚部。
(1)暂时使用属于他人的人、财或物品。《説文·人部》:“借,假也。”《左傳·定公九年》:“盡借邑人之車。”《史記·周本紀》:“秦借道兩周之閒。”《顔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
(2)把属于自己的人、财、物暂时给别人使用。《字彙·人部》:“借,貸也。”《論語·衛靈公》:“有馬者借人乘之。”《韓非子·内儲説下》:“權勢不可以借人。”《史記·周本紀》:“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
(3)帮助。《正字通·人部》:“借,助也。”《漢書·朱雲傳》:“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顔師古注:“借,助也。”宋文天祥《念奴嬌·驛中言别友人》:“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4)推重;赞许。《正字通·人部》:“借,推奬也。”《隋書·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諷羣下,屈法申之。”清包世臣《再上楊季子書》:“然奬借逾分,又有未甚喻意之處。”
(5)同“藉”。1.凭借;依靠。《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杜預注:“欲於城下復借一戰。”《韓非子·孤憤》:“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貴之;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權重之。”《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他原來結交我是要借我騙胡三公子。”曲波《林海雪原》八:“幸而林梢上还挂着一团灰冷的月光,借它的残辉,找到了鹰嘴巨石的最尖端。”2.假托;借口。如:借故;借端;借题发挥。《清初農民起義資料·宣化朔州教民善友會的起義》:“始則借端酷詐,繼而縱兵搶殺。”3.连词。相当于“假使”、“假设”。《正字通·人部》:“借,設辭。”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人部》:“古多用藉為借,如言藉令,假令也。”《詩·大雅·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毛傳:“借,假也。”漢賈誼《過秦論下》:“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唐元稹《遣病》:“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按:今为“藉”的简化字。
(6)用同“惜(xī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緣貪保借懷中子。”又:“保借若違和,便是身乖差。”
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借人810ㄐㄧㄝˋjiè動①暫時向人告貸財物。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左傳.定公九年》:「盡借邑人之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②把財物暫時給他人使用。如:「這支筆借你用一下。」《論語.衛靈公》:「有馬者借人乘之。」③讚許。《隋書.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慈仁殷勤,誠嘉於心,此不可以虛辭借也。」④假託、利用。如:「借刀殺人」、「借題發揮」。⑤幫助。《漢書.卷六七.朱雲傳》:「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⑥倚靠、憑藉。如:「借重」、「借助」。副假使、假設。唐.元稹〈遣病〉詩:「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